概述
细胞外囊泡(EV)是一种异质性膜结构群体,几乎可由所有活体细胞自然释放。根据其细胞来源,EV 大致可分为三类:外泌体、微囊泡和凋亡小体。
- 外泌体的粒径范围为 30-150 nm,是由限制性内体膜向内出芽形成的腔内囊泡,并以完整颗粒形式释放至细胞外环境中。
- 而微囊泡(MV)则是通过质膜向外出芽和裂变形成,且尺寸范围广泛,直径为 100-1,000 nm。
- 凋亡小体是细胞凋亡过程中释放的一种产物,尺寸范围更广泛,直径为 50-5,000 nm,因此它们的尺寸通常与外泌体和微囊泡重叠。
外泌体和微囊泡是目前多数科学领域的研究重点。尽管他们在亚细胞起源上存在差异,但这两种颗粒类型的产生都涉及共同的细胞内机制。
细胞间通讯的重要介质
EV 作为递送载体,可转运 mRNA、蛋白质和脂质等一系列不同的生物活性分子,促进细胞间通讯。内含物的身份和数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细胞类型,内含物本身的存在和丰度也会影响生物发生。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细胞能够根据其生理或病理状态调节其 EV 的生产过程和内含物。
重要的是,外泌体和微囊泡在分子内含物以及物理和生化特性方面通常非常相似。由于它们在细胞间通讯、基因转录速率调节、免疫反应诱导和协调等许多重要的体内功能中的作用,使其作为一种极具价值的天然药物递送载体,具备广泛的研究与应用潜力。
EV 分离挑战
尽管目前有许多EV 和其他亚细胞颗粒的分离方法,但由于外泌体的尺寸重叠及其形态、表面蛋白表达和内含物组分的相似性,因此,目前对微囊泡形式外泌体的完整可靠分离仍存在挑战。因此,开发和优化技术以获得更好的分离分辨率仍是亟待关注的重要领域。
此外,缺乏合适的方法以针对 EV 组装和封装中涉及的细胞机器进行靶向干扰,是我们挖掘 EV 潜力的另一大阻碍。
尽管存在多重阻碍,贝克曼库尔特生命科学公司仍始终致力于优化 EV 生产和分析技术,以持续推动该领域研究创新。我们为您提供多种先进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助您将 EV 基础工作流程和转化研究工作流程提升至全新水平。